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平遥古城在哪里哪个省份(平遥,一座活着的古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7 10:20:16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一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

北城楼前

9月16日,当我从吕梁至交城,瞻仰华陵,再经太原到达平遥,再从高铁站打的到古城时,已是晚上7点多了。平遙城内华灯初上,万家灯火,这些我都顾不上了,赶紧在古城北门外找到住处,吃了一碗刀削面,就休息了。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城内至今还生活着3万多原居民,加上当下的旅游旺季,外来的游客也一定不在少数。古城游必须赶早不赶晚。

但当我第二天一早,当我迎着朝霞,自北门进入古城的时,城内的各种店铺早已开门迎客,外来的游客也早已有三、五成群涌向街头了。

北 大 街

应该说中国的古城我已走过不少,但走在平遥的大街上,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古城。地上的石板路,街道两旁清一色的明清古建筑,体现了历史的原貌。仅从北门到北大街一段,就使我感到震撼。

日 升 昌

我首先走向西大街38号的“日升昌”,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也是古城的灵魂。明清时期,全国51家票号,平遥就占了22家。而第一家就是“日升昌”,正是从这里开出了第一汇票,“一纸奉行,汇通天下”。诚信为本,以义制利,晋商于19世纪一度掌握中国经济命脉。

以上4张照片,为早上的日升昌

日昇昌票号创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从成立到歇业,历经九十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

日昇昌票号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建筑,既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铺的风格,达到了建筑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日升昌已开辟为“票号博物馆”,以上4张照片为中午时的日升昌

市 楼

平遥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形成目前的格局,正是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署衙,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公里;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4大街、8小巷、72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构成“千”字形商业街。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等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建筑群。

平遥市楼又称金井市楼坐落于南大街北段街心,贯通南北。市楼东南脚下有水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是平遥县古十二景之一。为古代报时、监督商肆活动的建筑平遥市楼自明代便有为城中最高且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市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楼高18米,一层为南北通向的通道,二层为方室,楼身饰有彩绘、木雕、匾额。顶部为九脊歇山顶,铺黄绿色琉璃瓦,设琉璃宝瓶与吻兽,碧瓦朱甍,体现市楼的地位超然,市楼的存在也是平遥商业贸易发达的标志。


博物馆、老字号

漫步市中心,随处可见街两旁的古商号、博物馆、老字号,仅市中心这一带即有票号、钱庄、镖局、民居、汾酒等博物馆和武林汇、天吉祥、蔚盛长、永泰昌、协同庆等老字号。

这么多博物馆,还收门票,有人看吗?有。早上我从这里经过时,还是闭门锁户。但一开门,马上就人滿为患了。

县 署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

仪门

大堂

二堂

公堂之上(上、下图)

县署内有牢狱,是国内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清代监狱。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是牢房内也有级别,有的是囚笼,有的还有火坑;二是监狱一直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

文 庙

文庙,位于古城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重建,仍保持原貌,是我国古代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也是历史最久的殿宇。建筑群南接城墙,北靠城隍庙,包括东学、西学和居中的庙区,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面积8649.6平方米。

平遥文庙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洋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

下图,励志中学校,文庙的隔壁,已停办,其中的“励”字也脱落了。

武 庙

位于古城书院路宣化坊北,坐北朝南,由三进院落和东偏院组成。中轴线上原建有牌坊、山门、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建钟鼓楼、配殿、厢房。其与古城东南隅的文庙相对应,形战“左文庙、右武庙”的礼制格局。武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屋顶的琉璃瓦兽装饰气势恢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武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虽然在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曾反复修葺,但具体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庙内供奉有关羽,并祀张飞 a 、赵云。、黄忠、马超,因此也被称为"五虎庙"。五尊神像身高各2米有余,由上等木材精雕细琢而成,活灵活现。此外,武庙内还有丰富的彩色悬塑,展示了历史上36位名将的故事和典故。

城 隍 庙

位于古城城隍庙街中段,总占地积7302平方米,创建年代已可考,明、清时均曾重修。

平遥城隍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山门、戏台、献殿、城隍殿、寝宫,另有六曹府、土地祠、财神庙、灶君庙等,"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平遥城隍庙属于道教建筑,是古代官署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体,是研究平遥古城建置布局、道教发展以及民俗风情的实物遗存。

大门外,天知、地鉴两个边门(上、下图)

成隍庙内,钟、鼓二楼(上、下图)

清 虚 观

清虚观,是本次古城游中被我忽视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但不忽视也没有办法,因为其已闭门维修,即使重视也进不去。但事后查资料时发现,它在古城的规模和价值绝不亚于文、武二庙,故对其资料补充如下。

(本组照片和文字均来自网络)

平遥清虚观,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古城 Q 内东大街路北,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后在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为清虚观。清虚观经历了多次更名,最终在清代复称清虚观,并沿用至今12。

清虚观的建筑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外观壮丽,内涵丰富。其建筑群体包括牌楼、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宫○和玉皇阁等,这些建筑汇集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3。清虚观的建筑选址和建筑构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恪守"礼制"的建置思路,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理念。

清虚观不仅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道观,还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性博物馆。馆内藏有从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各种文物,包括元代以来的彩绘泥塑、宋、元、明、清各代碑碣等。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清虚观的历史沿革,也为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清虚观在历史上多次修葺,如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均有补筑和修葺。2006年,清虚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 门 . 城楼 . 城墙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一783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筑。

平遥城墙高约12米,平均宽5米,东南隅有文昌阁、魁星楼,东城墙顶部有点将台。城墙上72堞楼,3000垛口◇寓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蕴含丰富儒家文化内涵。古城墙集防御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池典型特点,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是平遥古城重要的载体。

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平遥城墙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3日,

平遥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名 人 故 居

古城历史文化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古代的有孙楚、孙盛、雷履泰、今有侯外庐、郭兰英、闫维文、刘旺……。

在古城我还看了其他名人故居,但因都在古城老区,房屋古旧,墙上都是纵横交错的电缆电线,很难拍照。还好在古城一角,我看了雷履泰的故居,还很完整。前面说过票号、钱庄是古城的灵魂,他又是这灵魂中的灵魂人物。

平遥古城内有多处名人故居,这些故居不仅展示了古城的丰富历史文化,还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建筑风格。

雷履泰旧居位于平遥城内上西门街11号,是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道光年间的旧居,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由两主院、两跨院组成的传统住宅群体,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3888平方米。雷履泰在此居住了20余年,这里也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故居内的中院是主体建筑,展现了平遥典型的"三截两院过道厅"院式格局,其房舍建筑用材硕大,造型粗犷,砖木石构件雕饰别致,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古 民 居

平遥古城民居是四合院形式,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一般呈"日"字形二进院或"目"字形三进院形式。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的窑洞,前部加筑木结构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顶,屋顶多为平顶,两侧砌砖梯可登上。沿街巷的宅门特别讲究,门顶形式多样,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有的门扇上有门匾,反映出当时居民的富庶。

建筑风格和装饰

平遥古城民居的建筑风格高大且坚固,墙厚门阔,屋顶陡峻,显示出其坚固和富裕的特点。民居的装饰精美,门窗、栏杆、屋檐等部位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题材广泛,如人物、花卉、鸟兽等,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才华。

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民居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保存至今,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特色。这些古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人类居住形式变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物证。

防御性设计

平遥古城民居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设计,门窗较小,墙体厚实,屋顶陡峭,以防雨水侵蚀和盗贼攻击。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古城内看到的唯一一处现代建筑,可能是上世纪6、70年代的电影院



自早上7点进入古城,至中午12点,共行走33248步。从北门到南门,再到东门,该游的都游了,不该游的小街小巷也游了,可以说该到的景点都到了。

完整性,这是平遥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可以说它是我走过的国内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据介绍:

古城现存面积2.25平方公里,古城墙6162.68平方米,古街巷199条,明清古建筑3798处,不可移动文物1075处,各级文保单143处(其中国家级20处),处于全国古城领先地位。

置身古城,既可欣赏古老的建筑文化、商贸文化丶宗教文化、吏治文化、民俗文化,又可充分体验现代文明带给古城的新气象,原汁原味的古城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古今融合,使古城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