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明长城共多少公里(明代长城起点在哪?)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3 11:02:59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长城的修建历史要从秦始皇时期开始说起,历经数个朝代的发展,才有了现在的规模。现代我们所看到的长城基本上都是明朝修筑的,所以人们称它为“明长城”。明长城的修筑过程是非常曲折的,经过明朝历代人民的努力,才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明长城。

明长城全长共多少公里?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851.8公里。搜索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5万公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其次是甘肃的长城。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谈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明朝一共分9个主要军事区,由附近的"镇"负责防务、管辖以及修筑区内的长城。各辖区分段的长度和起止如下:

辽东镇管辖的长城,自鸭绿江边(丹东附近)到山海关,全长970多公里。 蓟镇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灰岭口,全长600多公里。

 宣府镇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四海冶,西至西洋河(在今山西大同东北),全长511.5公里。 大同镇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西至丫角山(在山西偏关东北),全长323.5公里。


山西镇管辖的长城,西起保德黄河岸边,综偏关、宁武、雁门关、平型关、龙泉关、固关至黄榆岭,全800多公里。 延绥镇管辖的长城,东起清水营(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境),西至花马池(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全长885公里。

宁夏镇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境),西至兰靖,全长1000公里。 固原镇管辖的长城,东起靖边,西至皋兰,全长500公里。

甘肃镇管辖的长城,东起甘肃金城(即今兰州市),西至嘉峪关,全长80多公里。 以上9镇所管辖的长城总长度为8000多公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明长城的长度。但这只是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而实际上有的地方有好几重城墙,加上在高山峻岭之上,蜿蜒起伏,实际长度可能还要更长一些。前些年,各省曾作调查,在调查结果还没公布出来之前,只好以上述统计数字为准。


明长城的起始点在哪里?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那十分坚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1447)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洪武二十年(1387),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63边防),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1566)长期的大规模兴筑。“土木堡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以下长城重镇。

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据《明史?兵志》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治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长城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安定,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防务布局上采取列镇屯兵,分区防守。在修筑工程上采取分区、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关、八达岭城墙上发现的明万历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记载着长城的包修办法。


明长城的九镇(九边) 明朝为了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修筑,将全线分为九镇。委派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亦称之为九边重镇。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

辽东镇。总兵驻地在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后又移驻北镇(今辽宁北镇)。所管辖的长城南起今丹东东北鸭绿江边,西至山海关,全长975公里。此镇长城到明朝中期以后即很少修葺,大都没有包砖,遗迹保存较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