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有哪些内容(新时代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传承探析)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文化符号,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创造并遗留下来的,以精神形态与物质形态并存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忠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过程和伟大革命精神。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伟大成就,更要重视党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传承。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对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泸定县为例,泸定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通过加大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从小处深度挖掘红军文化和精神内涵,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拓展传播渠道等措施,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泸定县在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扩大“长征精神”在泸定县的影响力,从而促进泸定县红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发展。
甘孜州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唯一长时间停留过的地方,时间长达15个月,途经15个县,作战条件艰苦,军事战斗较多,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许多奇迹,如著名的“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长征北上途中为执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挥师南下,红三十二军和红四军于11月份先后抵达泸定北部的岚安乡,在此建立了康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红军于当年12月离开岚安,历时49天,期间成立游击大队、红军医院、妇女队、儿童团等,经历了大小战役七次,牺牲600余名红军战士,留下了众多的革命英雄事迹。比如岚安二十三勇士在和敌军对战过程中,不愿被俘,集体纵身跳下悬崖的英勇事迹,反映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甘愿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红军在岚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标语、口号以及大量红军使用过的器物,如岚安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岚安红军医院遗址、红军战士的血衣等,见证了那段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途经泸定,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转折点,在泸定县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泸定进行革命活动留下的红色旧址、红色器物,为纪念红军精神修建的红色建筑等。
物质类红色资源。一是红色旧址。此类红色资源以红军长征时在泸定活动旧址为主,以泸定桥为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有泸定桥会议会址、泸定桥前动员会旧址、红军飞夺泸定桥西桥头阵地遗址、橙子坡战斗遗址、岚安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32军医院旧址、红32军司令部遗址、岚安红军十条政纲遗迹、红军宣传漫画遗迹、红军磨坊等。二是红色建筑。此类红色资源多由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为代表,馆内珍藏了等多种红军使用过的实物,共计收藏、展示各类历史文物、图片、资料等400余件,先后被评为“中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其他红色建筑有建在纪念馆内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二十二勇士纪念碑。如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岚安红军墓群、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岚安乡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三是红色器物。此类红色资源以各类历史文物、图片、资料等,包括红军曾经使用过的马灯、枪支、生产生活用具等器物,如红军飞夺泸定桥时铺的木板、十大政纲标语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非物质类红色资源。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创作、红色制度、红色精神、红色事件等,泸定县的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一是红色创作。此类红色资源主要为红军长征时期当地百姓创作的歌曲,如杵泥山歌《红军飞夺泸定桥》原为散落在杵泥民间的红军歌曲,现由甘孜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杵泥山歌传承人吴全清搜集整理。歌词描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但歌词第二、三段遗失,仅剩第一段,歌词大概内容:“男:大渡河涨水浪滔滔,红军飞夺泸定桥。女:红军吹起冲锋号,五星红旗迎风飘。合:英雄赞歌震山摇,一代伟人写今朝。”据吴全清老人回忆,歌词第二段有“翻山越岭放小跑、瓢泼大雨吓不倒”,第三段有“架起机枪和大炮”,“把桥烧”等词句。从剩下的歌词可以推断第二、三段大致描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大致过程,包含红军冒雨急行军、激战泸定桥等史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传播长征精神的功能。此外,后人以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史实为原型创作的红色影视作品如电影《大渡河》(1980)、《飞夺泸定桥》、《勇士》(2016),2021年2月开机的新版《飞夺泸定桥》等,均承载着普及史实,宣传红军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创造的一系列精神财富,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凝聚而成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因为面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红色精神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飞夺泸定桥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了红军战士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三是红色事件。此类红色资源主要有飞夺泸定桥、在岚安建立康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泸定会议等。
泸定县红色文化和精神传承发展策略
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红色文化遗产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传承红色文化和精神,应着重保护。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修筑岚安革命教育室陈列馆,加大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力度。二是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三是加快磨西长征纪念馆、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升级提升。第四,重视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挖掘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内涵。一是讲好红色故事。红色故事是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讲述故事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传承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一方面,以小见大,从小处、微处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比如泸定“红樱桃”,号称“北纬30度线上最好吃的樱桃”,杵泥坝被誉为“中国红樱桃之乡”,泸定县迄今为止举办了十一届红樱桃节。然而不论是从官方资料和泸定红色故事中,均未见“红樱桃”名字的来源。红樱桃中的“红”字,除了少数当地的群众外,鲜有人了解其中蕴藏的故事内涵。红樱桃原本就叫樱桃,相传红军从杵泥坝经过,夜晚下雨,在樱桃林中避雨而不愿意打扰群众,为了纪念红军精神,遂将红军避雨那片樱桃林称为“红樱桃”。挖掘、搜集整理诸如此类红军与老百姓相处的红色小故事,不仅能传播红军精神,更能打动人心。另一方面,加大对红色故事、英雄故事的宣传力度。如“狼牙山五壮士”,不知“岚安二十三勇士”在和敌军对战过程中不愿被俘,集体纵身跳下悬崖的故事等。二是挖掘红色作品。搜集整理与泸定县相关的红色诗歌、小说、散文、书法、绘画、影视、歌曲等作品,丰富红色作品题材,挖掘其中蕴藏的红色文化和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杵泥山歌旋律优美,见啥唱啥,民间创作的杵泥山歌中有许多歌颂党和红军的作品。比如由传承人吴全清创作的《全靠党的领导好》《70华诞展辉煌》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泸定县在党的带领下发生的变化。通过“农村建设就是好,又修公路又架桥,村村寨寨新面貌、老弱病残有依靠”“公路修到家家大门口,交通方面路好走,摩托开到地里头”“国道省道乡村道,山沟九叉机耕道,交通方便路好走”等歌词朴素诚挚的表达了对党的肯定与感谢。《心中的歌儿献给党》中描述了泸定县旅游的“美丽蓉城后花园,旅游康养加休闲,金山银山花果山,日子越过越香甜”,此类歌曲还有《走进百姓心坎坎》《红军飞夺泸定桥》等。此类民间作品朗朗上口,蕴含朴实的红色精神。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泸定桥、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泸定桥干部学院等接待大量研学旅游团队、培训团队、游客。长征干部学院甘孜泸定桥分院打造“天堑制胜”“雪域燎原”“富藏兴藏”3条精品教学线路,举办主体班和红色党性教育培训班200余期,培训11500余人次。2021年端午节期间,泸定县累计接待游客2.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13.2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5.7%、105.8%。因此,泸定县应抓住机遇,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增强红色景区的统筹规划,丰富红色旅游项目,增加体验性,将泸定打造成著名的、具有特别意义的经典红色景点,进而弘扬红军精神。
拓展红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方式,拓宽传播渠道。通过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网络等方式了解红色资源,但网络搜索泸定桥、岚安、磨西等关键词弹出来的资料较少,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电视媒体宣扬泸定县红色文化和精神,拍摄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微视频,创作与泸定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歌曲,举办艺术文化节,开发红色游戏,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学等多种渠道解决传播方式单一、代际传承等问题,扩大泸定红色文化和精神在青少年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賡续红色基因。
综上所述,红色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泸定地区留下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精神的载体,在红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发展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发展传承中遇到的部分红色资源开发方式欠妥、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传播方式单一、代际传承、红色文化载体保护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挖掘红军文化和精神内涵,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拓展传播渠道等措施,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泸定县在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扩大泸定县红色文化和精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促进泸定县红色文化和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