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书院在哪里啊(朱熹和白鹿洞书院)
九江因庐山而享誉世界,也因一座白鹿书院而名闻天下。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紧临九星公路,距星子县城9公里。
书院始建于唐代。唐贞元年间(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头白鹿自娱。此鹿颇通人性,常跟随他们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处便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又在读书台旧址修建厅堂。
南唐升元中,这里成为朝廷官办的国学,称“庐山国学”。一时间,声名鹊起。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书院毁于战火之中。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来到庐山脚下的南康(今九江星子县)担任知州。那时的白鹿洞书院已荒废了120多年,曾经文风鼎盛之地已是一片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这让朱熹感慨万千,于是便自捐俸禄,划拨田产,使白鹿洞书院得以重建。在任期间,朱熹自任洞主,亲订洞规,并奏请朝廷赐额及御书,吸引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此地讲学,广收生员,还亲临讲学,为复兴白鹿洞书院煞费苦心,不遗余力。
淳熙八年(1181年),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有了朱熹、陆象山之会,白鹿洞书院成为当时最高学府之一,与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朱熹,号紫阳,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1130年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朱熹少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绍兴十八年(1148年),19岁的朱熹科考高中,赐同进士出身,历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还曾为南宋宁宗讲学。
1158年,28岁的朱熹拜程颐、程颢的弟子李侗为师,全力研习,因而得以承袭“二程“学说的真髓,也奠定了朱熹学说的基础。
此期间,朱熹还撰写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从人伦、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五个方面,论述了为学之道,尤其是对学生的品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育要以德为先,德文并重,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能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牟取利禄,而是为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
《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后经南宋理宗亲自抄录,成为全国4600多所书院的通行校规,一直沿用至清朝。
白鹿洞书院在朱熹手中复兴后,成为中国南方一处文化传播的高地。
那时的九江,被誉为“真儒过化之地,文章节义之邦”,各种学派的思想如同九江古城一般九水汇一流,在这里交锋、融合,铸就了这座古城延绵千年的文脉。
1182年,52岁的朱熹开始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至此,影响中国八百余年的《四书》之名第一次出现。
《四书集注》构成了朱熹的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自元至清,《四书集注》一直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士子修身的准则,科举取士的标准。
朱熹不仅在理学方面成就辉煌,他在理政方面也独有建树。
1190年,61岁的朱熹出任漳州知州。一到任,朱熹便在“正经界”、“蠲(免)横赋”、“移风易俗”、传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大力推动变革。其中,“正经界”是他变革的重心。当时,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宦豪绅巧取豪夺大量耕地,而税赋却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按田亩纳税。这一措施势必减轻农民负担,却损害了官宦豪绅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反对,“经界”未能推行。
1194年,朱熹出任湖南路安抚使,采用招抚的怀柔政策,平息了湖南瑶民暴乱。在任期间,朱熹还全力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改建扩建了岳麓书院,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同年,朱熹有受命为宋宁宗侍讲。朱熹倾心为宋宁宗讲授了《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希望借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的反感。因此,朱熹在朝仅46天,就被罢免。
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颠倒捏造手法弹劾朱熹,由此,权贵们对程朱理学掀起了一场“扫荡“,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名单,或遭流放,或被下狱。朱熹被列为“伪逆魁首”,有人甚至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但朱熹并不为重重政治高压所困,全力以赴,修改《四书集注》。
1200年,朱熹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失明,但他仍以最后的努力,坚持着修定《四书集注》。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阖然去世。
两年后,宋宁宗下诏,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徽国公。
步入白鹿洞书院,迎面是先贤书院,其由丹桂亭、朱子祠、报功祠等建筑组成。朱子祠后的山洞内,有一头明代嘉靖年间雕凿的白鹿,寓含白鹿洞之名。
先贤书院东侧,是棂星门院,这里是祭祀孔子及其门徒之处。
再向东,第三个院落便是白鹿书院。院门内,明伦堂、御书阁、鹿洞、思贤台等坐落于古树浓荫的庭院中,环境清幽。

白鹿洞中有白鹿
从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到“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堂内存有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和康熙御赐的《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
白鹿书院东向是紫阳书院,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书院内有崇德祠、碑廊。碑廊中,镶嵌着宋至明清石碑一百二十余方,其中,紫霞真人手书《游白鹿洞歌》,最令人流连止步。
紫霞真人,原名罗洪先,26岁高中状元,任明朝翰林院编修。后因上书得罪皇帝,被革职还乡。此后,他精心考图观史,尤以地图学卓著。他绘制的《广舆图》,是我国最早的分省地图。他在自述中说:“每闻人谈名胜,辄生羡心,即数千里外不惮跋涉,归田以来,此兴益浓”。他曾拄竹杖游览白鹿洞,突发激情,便向书院书生借笔抒情。书生见他像个乞丐,不予理会。紫霞真人便采扎一把蒲草,临壁而书《游白鹿洞歌》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视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此文写出了白鹿洞的幽美,抒发了笔者的空超,令观者无不反复吟诵,细心品味。
漫步于书院各个院落,沉浸在静美雅致的学院氤氲中,思绪万千,一种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绪油然而生。
默读《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的说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感悟其中的要义,感慨万千。
所谓“明人伦,守礼义”为“五教之目”亦即为教育之唯一目的。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倡导的就是人伦之道,礼义之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所提倡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学、问、思、辨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过程,而笃行则是学习的实践阶段,通过四大学习方法或环节的学习,掌握知识而进入实践,这是对教学方法的完整揭示。
明确了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朱熹还提出“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明确了学生的人格之道德,即教育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这种教书育人的道德观则是“明人伦、守礼义”所必须具备的。
“活到老,学到老”,白鹿洞一游,上了一堂理学讲座,感受颇深,收益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