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随笔丨青团的真味


江南的清明,空气中仿佛飘着艾草的清香。这几天,青团当仁不让站上C位。
青团最初是寒食节的吃食,以新绿之色告慰先人,以天然之味唤醒春意,颇具诗意的节令食物,应了“不时不食”的中式传统。然而,在网络热度的加持下,一些翡翠色的“科技”青团出现了,它们泛着不自然的荧光,保存大半年都完好如初,更以各种奇葩口味赚足眼球。打开社交媒体,“这种青团到底谁在买”的词条高挂前十。当传统美食“变了味”,我们吃的是春天还是各种添加剂?
被网友称为“科技团”的青团到底有多少“狠活”?首先是颜值:卖家秀的青团绿得发亮如翡翠,实则是亮蓝+柠檬黄的色素勾兑,未检出艾草成分的内里丧失了青团的根本;其次是口感:为了追求“Q弹不粘牙”,卡拉胶、β-葡聚糖酶齐上阵,冷藏后硬如石头,加热后析出胶油,再无传统青团的“糯韧绵软”;最后是气味:不少商家用香兰素、薄荷香精冒充艾草香,专家直言“这就是戴了青草味面具的糯米凉糕”。
当苏州老师傅仍守着“采艾—焯水—捣泥”等七道工序制作青团时,工厂流水线正用冷冻草浆和食品添加剂,30分钟批量生产着所谓的“手作青团”。这种对传统的消解,恰如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所言:“当仪式性食物脱离其文化语境,它便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唐代寒食禁火时,青团是生冷食物中的温柔慰藉。清明祭扫时,青团又是情感媒介。青团承载着《随园食单》所记载的“捣青草为汁”的古老智慧,是中国人“道法自然”生活哲学的味觉呈现。而如今,有些摆在超市货架上的“春日限定”,不过是资本为之披上的营销糖衣。
艾草青团的真味,在于那抹转瞬即逝的春意,在于手掌温度揉进米团的诚意,更在于千年未改“天人合一”的饮食智慧。当有些商家忙着贴上“古法”标签时,或许该听听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的提醒:“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