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变“红利”!2024年深圳市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出炉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佳佳
日前,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国办发〔2023〕37号)有关部署,深圳全面组织开展专利转化运用各项业务工作,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及时总结推广专利转化运用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自2025年1月起组织开展专利转化运用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报送案例基础上遴选出10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专利成果转化推动宽温域铝基电池技术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加强高价值专利组合布局,以23项核心专利作价入股6500万元成立新能源企业。2024年实现我国首款宽温域100Ah电芯量产,推动了储能技术的进步,销售额达上千万元。
案例二:“四注重”工作法持续推动硬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助力“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高价值专利深度链接产业资本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队伍和平台建设、资源支持、氛围营造等“四个注重”,全方位赋能科学家团队将成果转化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育有机融合,创新转化运用模式,以20件高价值专利组合形成专利包作价入股8603万元链接产业资本,实现新型高性能材料的产业化运用,预计未来三年可实现产值过亿元;并将股权收益用于反哺团队继续产业化和支持优质新种子项目与产业、资本精准对接,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
案例三: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器关键标准研究与芯片验证的专利转化领航之路
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全过程合作,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证”的协调创新模式,建立阶段性成果评估机制,动态调整研发方向,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的行业痛点,截至2024年底,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器相关项目创造经济价值超10亿,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行业数字化转型。
案例四:高精度红外可燃气体探测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案例
深圳市诺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具有双通道的气体浓度检测装置、检测方法及报警装置(ZL201910751799.0)”为核心专利,通过“技术专利化、自主实施产业化、专利许可”的转化模式,推动技术落地并实现规模化应用,转化产品实现了气体检测分析领域的部分国产化替代。截至2024年12月,累计销售额达到1229.08万元。
案例五:第二代等离子微创消融手术设备研发与实质性突破
深圳大学采用“赋权+转让+远期收益”创新的成果转化模式,将3项专利(申请)权转让给发明人,约定转让当期无需支付费用,后续收益按比例向学校返还。项目已获得西丽湖概念验证一期(力合创投、汇通金控、南山创投)种子轮投资,并进入2023年深创赛半决赛。2023年已经获得市场收益,预计2025年累计营收将突破630万元。
案例六:“先赋权后行权”模式打造专利技术转化“华瞬”样板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聚焦汽车领域前沿技术研究与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以“先赋权后行权”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将电磁脉冲专利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孵化培育华瞬(深圳)智能装备有限公司。2024年签署合同金额超过2000万元,获得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预计天使+轮融资后,北理深汽研股权价值达到768万元,有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案例七:以专利创造价值,用标准推动发展——轨交交换机领域的成功实践
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产业协同之力,实现了研发成果向轨交专用交换机的高效转化,截至2024年底,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智慧交通领域,服务客户超100家,其中包括中国中车行业等领军企业,相关专利通过南山区-高新投知识产权12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网络与通信)完成质押融资。
案例八:“产免链”全方位融合专利转移转化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探索“先使用后付费”模式,2024年已成功举办“产免链”全方位融合专利转移转化系列活动30余场,累计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30余家、重点园区、行业协会17个、线上参与人次超7000人次,线下参与中小微企业3558家,达成专利转让421件,许可2980件,其中开放许可申明备案60件,转化金额(含意向合作)累计超3.4亿元。
案例九:人工智能赋能智慧营销,专利驱动数字变革
深圳市明源云科技有限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技术产品价值闭环,依托天际PaaS平台技术基座加速转化,为全国超过3500家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结合生态协同和标准引领,有效推动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在不动产数字营销中的转化应用。近两年,该专利产品销售收入突破7亿元,获评“2024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2024中国最具创新力AI产品TOP30”。
案例十:精准推动产学研合作,高效促进专利产业化
维正知识产权科技有限公司促成某能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落地,推动高校高价值专利产业化。企业顺利完成储氢瓶产品的全技术链知识产权布局及规划,成功实现新产品迭代升级,解决多项碳纤维储氢瓶技术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了专利产品产业化,顺利获得了2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2024年,相关产品产生了数千万的经济效益,并持续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