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鉴湖观察 | 改进作风,让政策的“鞋”适配实践的“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21:00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脚最知道。当然,前提是脚要先穿进鞋子里,才能感受鞋与脚的适配性。
  近日,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一次特殊主题党日活动的视频“火”遍网络。该工作部组织多名干部进行了一场类似“脚试鞋否?”的实践体验。

  参与体验的人员中,既有处级干部也有各科室负责人。他们套上冲锋衣,骑上电动车,和外卖骑手们一起上路送餐。旨在通过这次体验,精准收集外卖骑手的困难与诉求,检验决策制定与基层实际的“适配性”,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事实上,这并非自治区社会工作部门的首次实践体验。

2月3日,美团专送日月星光站的副站长米洋(黑色衣服)在对临时分配到站上的新骑手——天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哲剑(左一)、华海超(右一)、迟真(中)三人进行岗前培训。资料图片

  从2024年12月开始,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就已组织干部进行了对外卖骑手工作的零距离体验。结果令人欣慰,参与体验的干部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还在实践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针对骑手反映爱心餐厅数量不足的问题,天山区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协调并联系了多家餐厅,使爱心餐厅的数量明显增加;比如,针对部分面积大的小区不允许电动车进入的问题,该部门与物业和社区沟通协调,计划通过为小区增配自行车,来解决骑手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这也说明,通过设身处地、躬身实践得来的政策举措,才与群众所想、民生所盼、基层所需最“适配”。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是我们党优良的工作作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政策好不好、措施实不实、举措准不准,最终是要靠实践来检验的。只有把具体实践的“脚”,“穿进”政策举措的“鞋”里“走几步”,“合不合脚”才能见分晓。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应当说,相关部门体验送外卖的举动无疑带了个好头,它反映了新时代下严与实的工作作风。

  如果说,“解剖麻雀”工作法使我们求得了对普遍情况的真正了解,求得了对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那么躬身实践“脚试鞋否”的主动探索,则体现了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积极作为。

  体验只是个开头,通过体验真正发现问题、找到管用有效的解决办法,才是根本。

  办事点外没法儿停车,复印机对内不对外,午休时间拒办事群众于大门之外,人行道走着走着没“道”了,一下雨有些路段雷打不动就积水……这些“硌脚”的细节,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深有所感。

  体验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更不是要耍花拳绣腿。而是为了切实了解群众疾苦,少说套话、空话,多到一线出出汗、到艰苦的行业壮筋骨。不搞“自我感动”式的假努力,只做真心实意解决问题的行动派。

  混着汗味和泥土味的调查研究,恰似当年焦裕禄用舌头辨别盐碱土——只有当干部的外卖箱里装过滚烫的餐盒,政策的文件里才能倒出温热的民生。

  干部化身“骑手”,虽然只是简单的体验,却无意间打破了两个“结界”:既拆除了干群之间的玻璃幕墙,也击穿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认知壁垒。深刻反映出相关部门在实践中的作风突围。

  这也给我们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

  现实中,总有些改革容易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境。那么,不妨多些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作风转变。决策者只有真切体会到群众在服务需求中的“硌脚感”,触摸到制度缝隙中的“不适感”,才能把每一项政策举措变成真正推动现代化治理的坚实足迹。

  政策的“鞋”适配了实践的“脚”,发展的路才能越走越顺,越走越好。(吴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