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垃圾堆里找手表,到底“值不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11:15:00    

文 | 默达

最近,一篇题为《在8吨垃圾中“大海捞手表”!大同两位环卫工感动深圳游客》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

许多人表示,此举展现出大同的城市温度,很期待去当地旅游。但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买一块手表才花多少钱,大热天里让环卫工人徒手翻垃圾寻找,值吗?”本是一则暖心新闻,却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既折射出具体情境下“善意”与“实用”的冲突,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工作精细度。

话题#翻垃圾找儿童手表被质疑浪费人力#冲上热搜第一。

目前,原文章已被删除,而大同市城管局的回应则颇具深意——“不能说值不值”“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的太高,也不要把它放的太低”。

(一)

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在意手表的“价格”,还是服务的“价值”?

经济学家眼中,“价格”不等于“价值”,且还要考虑行为的“外部性”,即对社会的影响。语文老师口中,“价值”的含义比“价格”要厚重得多,情感的温度不可忽视。还记得课本上“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吗?说的正是超越价格的“价值”。

游客丢失了儿童电话手表,且能够定位手表的位置,通过便民服务热线12345反映后,相关部门及时帮助寻找,这份负责任的态度和服务热情是值得肯定的,是超越手表价格的,也是以行动践行12345“无论大事小事,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环卫工人翻找垃圾。图据网络

如果单纯用成本损益去衡量这件事,或许正应了城管局回应中的那句“放的太低”。而且,“翻了8吨垃圾花费4个小时”是事后统计,在最开始做出寻找决定时,当地城管部门不一定能准确估计所需的时间和人力。也就是说,这件事并不存在站在上帝视角的“不计成本”,更多是站在服务者视角的“为民初心”。

为民服务没有“假如”,也不应从一开始就计较得失。

(二)

暖心新闻,既有“暖心”的一面,也有“新闻”的一面。网友批评的,究竟是事件本身,还是对事件不恰当的宣传?

回看引发争议的宣传稿,标题中“8吨垃圾”和“一块手表”以极大的反差感吸引读者的眼球,也更让人体会到环卫工人的辛苦。然而,文章内容从游客视角叙事,渲染“失而复得”的惊喜和切身体验的便利,却缺乏对“大海捞手表”的环卫工人的人文关怀。

游客的需求应有回响,环卫工人的辛苦也应有回响。网友们关心“值不值”的问题,其实也是在为环卫工人呼吁,希望更多人看到他们的辛苦,也能回馈他们的辛苦。

当然,也有一些人借机炒作,故意煽动网友情绪。比如,一些阴谋论者爆料称“当事人系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卢某”,事件背后“有一只权力的手”在发挥作用。媒体调查发现是谣言。

“当事人系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卢某”被证实是谣言。

凡人善举,最抚人心。

平心而论,这篇宣传稿的硬伤在于过程太过“高大上”。其中是否有夸张的成分,我们不得而知,即便句句属实,出于对劳动者最朴素的敬意,我们仍然希望在高温下为此加班的环卫工人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哪怕只是留下自己的名字,发出自己的声音,谈两句工作的辛苦,也好过“不惧脏乱,婉拒红包”的扁平叙事。

(三)

争议声不断,其实也反映出近年来舆论场上对“好人好报”“善举善报”的呼吁。

如跳桥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受到多方奖励,因救人错过考试的姜昭鹏赢得补考机会,都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肯定。道理很简单,希望以适当的补偿或是奖励,激励更多后来者挺身而出。

垃圾堆里找手表,虽然谈不上惊心动魄,却也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苦付出。最新回应中,当地计划成立“助人为乐”基金,将奖励制度化、常态化。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同样需要提醒的是,凡人善举宣传要突出“人”,让“暖心新闻”既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人。

【作者】 张宇驰

南方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