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制造业加速培育新增长点
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成效显著,手机购新补贴效果尤为亮眼,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26.2%……近期发布的多项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增长较快,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记者获悉,相关部门正展开部署,着力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聚焦集成电路、基础电子和整机系统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谋划做好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五五”发展规划,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当前,伴随技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保持稳步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4.7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4700万台,同比增长7.2%;集成电路产量767亿块,同比增长4.4%。
在“两新”政策带动下,手机市场需求显著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6000元以下手机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达4422万部、1126亿元,折合日均销售量和销售额约75万部、19亿元,同比增长8.8%、19.3%。
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电子制造业研究室主任马蓓蓓认为,在政策带动下,电子产品消费意愿提升,不仅有利于电视、计算机、手机等整机产品提高销量,还将带动相关元器件的市场扩展和技术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增长快速,在41个工业大类中营业收入占比连续12年保持第一;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集成电路、北斗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产业升级新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近期,部委和地方都在积极展开部署,研判产业发展形势、明确发展重点。
在日前召开的2025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业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准确把握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集成电路、基础电子和整机系统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做好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支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还明确,要加强协同联动,统筹各方力量,奋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体系化突破。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营造可持续的安全发展环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深圳市前不久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在手机、计算机、大模型一体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重庆也提出,强化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智能芯片和智能传感器等人工智能产品供给。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形成了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在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山东省先进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公维锋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0到1”的技术突破,也需要“从1到N”的市场化应用。要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市场化应用验证推动技术的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刘先华表示,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需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全链条,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紧密配合,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