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在莆田 助你幸福 | “救助+”,让“兜底”更精准更温暖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7月7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邹琳琳)“要不是党委政府帮忙,我们真不知道怎么撑下去。”在城厢区东海镇蔡亭村,村民李大姐握住前来送帮扶资金和生活物资的包村干部陈扬的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个因多重疾病陷入困境的家庭,正是城厢区“月行一善”干部结对帮扶机制精准帮扶的生动缩影。
李大姐今年50岁,多重一级残疾,曾遭遇车祸创伤行动受限,其配偶是名招婿,多年前抛弃家庭后失联。这些年来,她与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老母亲,以及因自闭症丧失劳动能力的儿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按照低保政策,李大姐一家每月可领到1720元的低保金和276元的残疾人两项补贴。然而,扣除基本生活需求花销后,一家人还面临着持续的医疗等方面的开支,一直入不敷出。
低保金是困难群众的“活命钱”,对于一些收入微薄甚至无收入来源的家庭来说,低保金是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依靠。不过,有部分低保困难群体虽然获得了低保保障,但因为重病、残疾等特殊原因导致生活仍然困难。如何破解“政策兜底后仍存缺口”的民生痛点?
城厢区以“救在莆田 助你幸福”品牌行动为抓手,启动专项摸排行动,通过大数据比对与逐户走访,在全区范围内精准锁定27户在享受低保政策后仍深陷困境的家庭。针对这些特殊家庭,推出“月行一善”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发动全区干部主动“认亲结对”,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解燃眉之急,搭建起“一对一”常态化帮扶桥梁。根据机制要求,镇街干部每月至少携带1000元帮扶资金登门走访,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坐下来拉家常、听难处,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本上、放在心上。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城厢区以“基础保障+精准帮扶+协同共治”为核心,构建起立体化民生保障体系。该区严格落实低保动态管理制度,同步建立“24小时响应”的临时救助机制,主动摸排、精准识别遭遇突发变故家庭,及时落实临时救助政策。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城乡低保114人、特困供养23人,实施临时救助687人次,发放救助资金近190万元。
城厢区还打造“救助+”服务,创新构建“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化救助体系,通过多部门联动机制凝聚帮扶合力。区民政局联合住建、红十字会、教育等部门组建专业化帮扶团队,按照“一户一策”原则,精准对接困难家庭个性化需求,提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帮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形成梯度救助格局,不断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教育帮扶领域,通过入户走访、信息系统筛查等方式,摸排出27名困难家庭应届高考生信息,量身定制专项补助方案,助力他们顺利开启学业新程;在社会救助方面,通过全面摸排确定19户亟须救助的家庭,由区慈善总会向每户发放3000元救助金,针对其中7户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的家庭,再给予额外救助支持;在就业帮扶方面,系统梳理近两年89名困难家庭毕业生的专业、就业意向等信息,通过举办专场对接会、落实就业补贴政策等举措,打通困难毕业生就业“快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