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绿水青山尽展生态画卷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金树军 文/图
近年来,陇南市宕昌县正以生态的笔触,在陇原大地上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党建引领锻造生态保护铁军
陇南生态环境局始终将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三抓三促”行动与党纪学习教育双轮驱动,打造生态环保铁军。
在南阳镇梨树村,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河道垃圾,带动群众自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官鹅沟大景区,党员技术骨干(干部)蹲点指导生态监测设备安装并监测,确保数据精准可靠。这种“党建+生态”的模式,让党旗在生态保护一线高高飘扬。
两山实践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近年来,宕昌县立足官鹅沟国家级森林公园、5A级景区资源禀赋,以“两山”理论为指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2024年1月,官鹅沟大景区正式获批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标志着陇南首个生态价值转化示范样板的诞生。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官鹅沟通过实施荒山造林、森林抚育和土地复耕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持续推进污水治理等生态工程。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建成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建成中药材博物馆和集农业休闲观光、中药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百味中药材示范园,开发60多个特色药膳和康养养老旅居游系列产品。依托景区丰富蜜源建成“宕昌百花蜜”全产业链。建成鹿仁、岳藏甫、草子坪等示范村,完成野奢度假酒店、新坪玻璃水滑道、缸沟羌韵花海等建设,招引鹿仁共富村、招云境官鹅羌邸等项目,延伸了“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支持群众成立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12家,建成农家乐96家、农家客栈137家,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人数达到4000余人。景区收入从2014年收入不足200万到2023年的5267万元,十年内增长26倍。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之路。
历经两年创建,官鹅沟大景区已形成“守绿换金”“添绿增金”转化路径,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四大工程守护绿水青山底色
2024年,宕昌县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累计投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35亿元,其中生态治理资金1.16亿元,民生保障资金1900万元。重点实施四大生态工程,推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全年完成荒山造林1.75万亩,建设绿色长廊176.5公里,义务植树110万株;实施白龙江沙湾镇段堤防重建等工程,治理河道5.28公里,加固堤防726米;完成官鹅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新建挡墙80米、谷坊16座,补植水保林1.59公顷;严格管护107万亩天保公益林、65万亩非天保公益林及54万亩天然草场,查处破坏林草资源案件8起。
污染防治攻坚扎实推进。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则,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年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起,罚款17.7万元,整改突出问题69个;实施城乡污水管网建设项目1749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4个、垃圾填埋场4座,县城污水处理率提升至86.5%;完成燃煤锅炉改造87台,铺设天然气管道16.9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8%以上。
绿色发展体系加速构建。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官鹅沟大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哈达铺纪念馆等3家景区晋升4A级;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40万亩,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乡村振兴示范村60个;旅游产业带动就业超万人,获评“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等6项国家级荣誉。
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新建乡村建设示范村16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3个,完成农村改厕3396座;实施5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新建污水管网195公里;推进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实现重点景区5G网络全覆盖;治理水土流失15平方公里,5条河流完成健康评价,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稳居全市前列。

站在官鹅沟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层峦叠翠与碧波荡漾相映成趣。宕昌县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能实现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的历史性跨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以生态之美、发展之变,诠释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