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拉”动拉面产业的智慧转型
在青海高原腹地,一场关于传统美食的数字化变革正在改写产业发展轨迹。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要求,青海拉面产业加速向数字平台转型,通过资源共建共享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数据支撑。2025年2月,青海拉面大数据中心的落成标志着这一产业开启了从灶台手艺向智慧产业的跨越式升级。
数字化的智慧转型,正在打通拉面产业链,重构产业价值网。作为产业神经中枢的青海拉面大数据中心,实时捕捉遍布国内外337个城市的2万家门店运营脉搏。它以数字化平台采集拉面门店经营、供应链物流、消费者偏好等数据,系统分析食材消耗曲线与区域营销图谱,自动生成精准运营方案,破解了供应链分散、融资困难等产业痛点,显著降低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搜寻与协调成本。更关键的是,这种数字化分析调度将有利于进一步实现青海牦牛肉、青稞等高原特色农牧产品与拉面产业的精准对接,不但帮助构建从高原牧场到全球厨房的数字化供应闭环,更形成产业反哺农业、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随着产业链条的全面贯通,人才培育与产业升级开始同频共振。大数据中心通过搭建青海拉面现代产业学院与拉面产业园共建的实训基地,培育既掌握数据分析、标准化管理,又深谙传统技艺的复合型产业人才,初步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配套建设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整合培训服务、电商支持等功能,为产业持续发展储备智力资源。
当本土化根基筑牢,产业自然产生溢出效应,2025年青海青拉海外运营中心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产业进入新阶段。72家国际门店突破文化壁垒,年均创造80亿余元劳务收入的同时,带动高原食材出口量增长。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国际认证机制,它使高原味道沿着“跨境供应链—文化认同—商业生态”的路径向全球市场纵深发展。
最终,数字化转型的终极价值,将回归到民生福祉的轴心上。恰如今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马世功提出拉面产业的“四个转变”发展路径,以品质管控筑牢产业根基,以资源整合打造连锁品牌,以文化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产业协同带动关联发展。如今,这条路径正在持续完善,让拉面经济真正成为青海的富民工程。
从央视《三餐四季》的文化呈现到数据中心的智慧赋能,青海拉面完成了从地方小吃到产业集群的蜕变。当考古陶碗遇见数据云台,这场由数据“拉”动的智慧转型,不仅书写着传统产业的创新举措,更让一碗面的温度与数字技术的精度,共同编织出高原产业融入全球的数字纽带。
编辑:杨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