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社区食堂拓展新功能,“一顿热饭”有幸福方程式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承载的是温饱,更是民生温度、社区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幸福配方”。近年来,苏州高新区通安镇以“社区食堂”为起点,积极探索多功能嵌入式服务体系建设,从解决“一顿饭”问题出发,搭建起关爱老年人、服务新业态群体、推动拥军优属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平台。近日,“拥军食堂”正式揭牌,“每食美刻”文明积分项目精彩启幕,从最接地气的“餐桌”延展出充满人情味的社区治理新范式。

两位老人正在社区食堂用餐 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社区食堂拓展新功能
在通安镇华通花园社区食堂里,一场特殊的揭牌仪式刚刚落幕。日前,苏州高新区首家“拥军食堂”在这里正式揭牌,成为全区拥军优属工作的重要试点。现场,水天堂餐饮集团工作人员端上热气腾腾的“拥军套餐”,酱鸭、银鱼炖蛋、松鼠鱼……一道道菜品体现着特色味道,更体现着对退役军人的崇高敬意与社会关怀。

通安镇华通花园社区食堂 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拥军食堂”的建立,不仅是政策落地的生动实践,也让社区食堂的功能不断拓展,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阶段。随着功能的持续丰富,华通花园社区食堂逐步从“解决吃饭”转向“服务多元”,在这里,老年人可以刷卡享受敬老优惠套餐,退役军人有了专属“拥军席位”,外卖员和环卫工人能在这里歇歇脚、新就业群体也能在这里吃上一顿热饭,甚至还能在餐后参与光盘打卡、才艺展示、文明积分兑换等系列活动——这一切让“食”成为了幸福社区的核心支点。
“一顿热饭”的幸福方程式
如果说“拥军食堂”是通安社区食堂精神内涵的一次“显影”,那么它的“底色”早已在嘉誉湾食堂初现端倪。自2024年试点起,通安镇便以嘉誉湾社区为起点,开启了社区食堂建设探索。面积宽敞、环境整洁的小碗菜食堂迅速获得居民好评。宽敞的自助餐区中,清炒土豆丝、宫保鸡丁、紫菜蛋汤……每一碗热菜皆承载着对老年人群体的贴心考量。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仅可以享受价格实惠的补贴,还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定制营养搭配菜单。“我们一家人都在周边上班,午饭直接来这里吃,方便、健康,价格也合适。”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获悉,嘉誉湾和华通花园两家社区食堂日均接待能力分别为70人和180人,既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难题,也打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用餐壁垒。值得一提的是,两家食堂还提供送餐服务和上门助餐服务,并作为新就业群体的“热饭点”,让“食堂”这一传统场所焕发出更强的社会功能与温度。
“每食美刻”文明实践润无声
通安镇对“食”的理解,从来不止于“温饱”。就在不久前,一场名为“每食美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在华通花园社区食堂精彩启幕。这个从“节约一餐饭”起步的文明积分项目,正在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在现场,“光盘行动”打卡、光盘读书会、文明十条趣味答题、垃圾分类大转盘……一场场既实用又有趣的活动让居民们在吃饭之余找到了归属感、成就感和认同感。“每参与一次文明行动就能积一分,兑换餐券或日用品,很有动力。”居民王阿姨刚放下饭碗就去参与“文明套十关”的套圈游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得不亦乐乎。

光盘行动还能参与文明积分 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不仅如此,“每食美刻”还提供了一个让居民“秀出自己”的舞台。在百姓才艺展示区,不少社区达人主动报名表演节目,“我喜欢吹口琴,在用餐时间登台表演,既展示才艺也传播欢乐。”志愿者顾老伯说。
在通安镇看来,一顿饭,既是老百姓最关注的小事,更是社会治理的一个“小切口”。通过食堂嵌入社区,让“一日三餐”成为“文明新风”的落地载体,将公共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我们希望通过社区食堂这个平台,探索更多可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