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金槐林里的“开路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1:49:00    

世界金槐看中国,中国金槐看全州。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近3年,全州县金槐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年产值超11亿元。

时下,正是金槐春季管护的关键时期。全州县30多万亩的金槐林里,忙碌的不仅有广大槐农,更有科技特派员的身影。1965年出生的蒋士宋,正是其中一位。

从2002年至今,蒋士宋深耕金槐种植产业,攻克了“大小年”和“一年两收”等金槐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被行业专家和广大槐农誉为当地金槐产业的“开路人”、“领航人”。

蒋士宋近照。

随叫随到的“蒋老师”

“请问蒋老师,目前金槐低产园改造,用什么优良品种进行高接换种呢?”

“蒋老师,今年是我第一次尝试金槐拉枝,您能来现场指导一下吗?”

“蒋老师,我家金槐树枝上覆盖了一层白白的虫子,还有些枝条上出现流胶的情况,请尽快来帮我看看……”

种植户口中的“蒋老师”,便是全州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推广研究员、全州县乡村科技特派员蒋士宋。

每年2月至4月,是关系一年收成的金槐春管期。这期间,蒋士宋几乎每天都能接到金槐种植户打来的“求助”电话。每一次,他都爽快地答应着,并尽快奔赴现场。

在全州县龙水镇亭子江村,金槐种植大户唐建辉看到蒋士宋驾车进入金槐林,就热情地招手。“从开山种苗,到科学修剪、分次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多亏了蒋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唐建辉告诉记者,2023年11月,蒋士宋向他推荐了槐树拉枝和巧施穗肥技术,并现场做了示范。没想到,2024年7月有1条槐枝竟长出27根槐穗,胜出前年1整株槐树所结的槐米;同时,实施根施穗肥和叶面穗肥相结合的方式,槐穗成熟度整齐、籽粒饱满,槐园产量直接增加四成多。尝到技术甜头的唐建辉高兴地说:“跟着蒋老师,能学到很多新的管护技术,蛮高兴!”

在全州县大西江镇鲁屏村委王家村的一处石漠化荒山上,蒋宗军和蒋继华兄弟俩于2021年种下了260多亩金槐,在蒋士宋的持续指导下,不仅试种成功,而且实现了丰产。不过,今年他们的金槐管护又遇到了大难题,槐树枝条上长满了白色的、密密麻麻的小虫子,让兄弟俩愁容满面。

近日,蒋士宋(左)在全州县龙水镇的金槐林里指导种植户对金槐进行拉枝。

“这是白粉蚧壳虫病,繁殖速度快、危害枝、叶、花,必须赶紧用药!”蒋士宋查看病情后,很快给出解决方案,并指导兄弟俩如何用药。这时,蒋家兄弟俩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过去20多年来,像这样走进金槐林,实地开展指导的例子,数不胜数。按蒋士宋的说法,“每年春管期间,不是在金槐林里,就是在去金槐林的路上”。全州县18个乡镇,只要种有金槐的地方,他几乎都跑了个遍。特别是在金槐种植重点乡镇、村委,他多次举办“一年两收金槐规范化操作规程(GAP)”、“金槐提质增效种植技术”等技术培训班。不少种植户正是看中了他的专业和热心,才开启了金槐种植之路。

攻坚克难的“蒋教授”

其实,身为全州县科技特派员的蒋士宋,不仅因专业和热情而被种植户称道,他身上那股攻坚克难的干劲,更让大家敬佩。

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的蒋士宋,先后在全州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种子公司、县农业农村局工作。2002年,他被调入全州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金槐科研等工作。2007年,全州县成功申报与实施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金槐产业化开发与示范重大项目。蒋士宋作为科技部项目实施的关键技术人员,与金槐的缘分,越发深厚。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全州槐米已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国家。不过,当时全州并没有大面积种植金槐。2002年至2015年期间,在科技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州县迅速扩大金槐种植面积,并以独特的槐米质量,荣获了“中国金槐之乡”美誉。但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大部分槐农种植的金槐桂G9-2号品种抗逆性降低,病虫危害严重,加上特殊气候年份,出现金槐米产量与品质“双降”难题。

2015年5月,因持续降雨天气的特殊气候,金槐花芽分化受到严重影响,导致99%以上的金槐枝条不结槐米。这一年,永岁镇1个160多亩的大型金槐基地,槐米产量由2014年的总产量1.5万公斤,骤降为500公斤以下。当时,槐农口中流传的“种下的是金槐树,收获的却是柴火”这句话,惨痛地描述了金槐产量“小年”的惨状。

金槐“小年”的出现,严重挫伤了槐农的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着当地金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得想办法解决。”蒋士宋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此后,他将攻克金槐“小年”问题,作为最大的工作任务和最新研究课题。在深入调查了解和多方打听基础上,他连续几年多次自费到湖南、山西等省金槐基地考察,引进抗逆性强的金槐优良品种,在黄沙河镇慕古村自家的金槐园开展品比试验。同时,他还开展金槐拉枝、刻芽、分次施肥、生长调节剂喷施等科学试验。

成功并非易事。2年多的时间里,历经多次失败。连父亲蒋廷光都曾数次劝他:“不要再折腾了。”

“金槐种植难题,关系到千千万万的槐农家庭收入,不能轻易放弃。”靠着坚持与钻研,蒋士宋终于在2019年成功筛选培育金槐桂G9-4等优良品种。这一年,他示范种植的3亩金槐实现了一年两收,平均亩产槐米141.5公斤。如此好收成,在全村、全镇甚至全县,都引起了轰动。这,不仅意味着金槐“一年两收”科学试验成功,还意味着特殊气候导致金槐“小年”难题被攻克。从此,业内人士给他送了一个饱含赞许与敬意的称号——“蒋教授”。

2020年,蒋士宋攻克的金槐“大小年”以及新研究的“一年两收”技术,获全县推广,有效推进了该县金槐产业高产稳产与快速发展。

近日,蒋士宋和其他科技特派员及种植户漫步在种着金槐的石漠化山地上。

金槐产业的“开路人”

攻坚克难,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助力金槐产业提质增效,让金槐生“金”。

“你们看,这种枝条上有斑状的槐树,就是新品种金槐桂G9-4,属于特早熟品种。”在全州县永岁镇大岗金槐种植合作社的种植户蒋小林家的金槐基地,蒋士宋看着眼前的金槐树,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特早熟品种、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之间的差别。

2023年,蒋士宋在全州县永岁镇大岗金槐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实施提质增效技术。他在该基地引进金槐桂G9-4、金槐桂G9-1等“一年两收”品种,对原有种植的“大小年”明显、成熟度不整齐的金槐桂G9-2品种进行高接换种,取得了当年嫁接当年株产槐米0.5—0.75公斤的好收成。

“在蒋老师的指导下,2023年,我们基地的135亩金槐,收获槐米1.05万公斤,产值58万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谈起当年的好收成,基地负责人蒋小林笑容灿烂。

近日,蒋士宋(中)在全州县永岁镇的金槐林里指导种植户对金槐进行高位嫁接。

金槐树下的空地,也被蒋士宋巧妙利用。“蒋老师指导我们在金槐林下春种绿豆、冬种豌豆等食用豆优良新品种,不仅不影响金槐,还培肥地力,多了一份收入。”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村民谢安云说,2024年,他在金槐林里种下15亩食用豆,当年豆类产值3.2万元,让他和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

全州县金槐办原副主任蒋立全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蒋士宋通过申报与实施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金槐产业化开发与示范”等项目,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专家大院+科特派+农户”模式,培育金槐优良品种,制定金槐规范化操作规程和槐米加工规程,建立金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应用发明专利改造槐米加工生产线,推动金槐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金槐产业能成为全州县“一把手”工程、“一县一策”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明星产业,“蒋士宋的付出,功不可没”。

扎根金槐林,用专业技术和满腔热情服务广大槐农,蒋士宋收获了众多荣誉:2021年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标兵”;2022年荣获“桂林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3年荣获“广西最美科技特派员”;2017—2024连续8年荣获“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此外,他还荣获广西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等荣誉。

2020年至今,蒋士宋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金槐培训,服务1.2万人次,培养全州县金槐种植能手25位、灵川县海洋乡种槐大户9户。

记者从全州县人民政府了解到,2024年,该县金槐种植30多万亩,金槐米直接年产值11亿元。金槐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当地槐米深加工、精加工行业的发展,助力该县金槐产业链日益成熟。多年来,全州县金槐产品以高价值、高品质获得了众多颇有分量的国内外认证,已成为全州进军世界的一张特色“通行证”和特色名片。

“蒋老师,就是我们金槐种植户的‘开路人’。”种植户蒋小林的这句话,代表了全州县众多槐农的心声。蒋士宋则笑着说,尽管年底退休,他仍将为这份深爱的事业投入全部的专业技能和热情,继续为广大槐农实现金槐生“金”而努力!

来源: 桂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