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两大央企合并完成,20万员工岗位不受影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25:00    

两大央企合并完成,20万员工岗位不受影响!



| 环球通信| @好5G |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一、两大汽车央企的重组,落定尘埃。


4月11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业绩说明会上的发言表示,长安与东风两大汽车央企的整合方案已基本完成。这是官方首次对持续数月的行业传闻作出正面回应。


4月2日,两位知情人士向海外媒体透露,长安与东风已就业务合并深入谈判,并告知了国外合作伙伴,福特、马自达、本田、日产等跨国车企已得知此事。


朱华荣明确表示,这次重组不是简单"合并",而是"强强联手"的新模式。双方将集中资源突破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关键技术,目标是打造能与特斯拉、丰田等国际巨头抗衡的"中国汽车航母"。



据透露,重组后的新集团将保留长安、东风各自品牌体系,但会在研发、供应链、海外市场等层面深度协同。这意味着消费者熟悉的深蓝、阿维塔、岚图等品牌仍将独立运营,但背后的技术研发将形成合力。


朱华荣特别强调,长安坚持的"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和"海纳百川"出海计划不会因重组打折。目前长安已在泰国建立首个海外基地,阿维塔等高端品牌也在加速布局欧洲市场。


重组后长安汽车现有20万员工的岗位不会受影响,在建的泰国工厂、欧洲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都将如期落地。


这场重组背后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今年3月,国资委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已释放信号,将对12家汽车央企进行系统性重组。通过整合央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组开创了"股权变更+业务协同"新模式。虽然长安、东风的母公司(兵器装备集团和东风公司)股权结构将调整,但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这种"混血式"重组既能保持央企属性,又能激发市场活力。


二、国央企重组,这些岗位最容易被调整或裁撤


长安汽车宣布总裁王俊离任!按照官方公告,长安汽车收到王俊的书面辞职报告。理由是因为工作变动,将辞去长安汽车所有职务,包括总裁,董事,战略投资委员会召集人等。


知情人士透露,王俊的离职实为升迁,其已调任母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简称“兵装集团”)副总经理,未来或将在东风与长安重组的关键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国资委也发布最新调整:经研究,聘任谢海兵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石岩、寿梅生不再担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职务。


随着两大集团整合加深,人事变动会更有你意想不到调整。那么,普通员工会有什么影响呢?官方已经表态:重组后长安汽车现有20万员工的岗位不会受影响,在建的泰国工厂、欧洲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都将如期落地。

那么,一般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呢?在国央企重组过程中,由于业务整合、流程优化以及资源重新配置的需求,部分岗位确实可能面临调整或裁撤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在重组中容易受到影响的岗位类型:


1. 重复性岗位

国央企重组通常涉及相同或相似业务板块的合并,这可能导致某些重复性岗位的冗余。典型岗位:行政事务类岗位(如文秘、档案管理等);基础财务岗位(如出纳、基础会计等,尤其是已被信息化替代的岗位)简单操作型岗位(如流水线上的基础操作工)。


2. 非核心业务相关岗位


重组后企业更倾向于聚焦主业,剥离或缩减非核心业务,导致相关岗位需求下降。典型岗位:辅助生产部门的员工;非主营业务领域的市场推广人员;某些外包性质的服务岗位。


3. 中层管理人员


重组会导致管理层级压缩,以提高效率和减少冗余。典型岗位:部门经理、主管等中层管理者;跨部门协调岗(如项目协调员)。


4. 技术落后或低效岗位


随着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升级,一些传统技术岗位可能被新技术取代。典型岗位:手工记录员;简单数据分析员;传统设备维护员;


5. 区域性重复岗位

国央企重组往往伴随着区域资源整合,同一区域内重复设置的岗位可能被精简。典型岗位:地方分公司的人事专员;区域销售代表(尤其是在业务合并后)。



对普通员工的建议面对国央企重组带来的变化,员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风险并提升竞争力:


1. 提升技能:学习数字化工具、数据分析能力或其他高需求技能,增强自身不可替代性。


2. 关注主业方向:了解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动向核心业务靠拢。


3. 保持灵活性:接受跨部门轮岗或新任务安排,展现适应能力和学习意愿。


4. 加强沟通:与上级领导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了解公司动态和个人职业发展路径。


总之,虽然重组可能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也为员工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积极应对和自我提升,可以在变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 END -

以 草 根 记 录 通 信 时 代

作者@好5G :资深分析师|特约撰稿人|新媒体专栏作者|手机评测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