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沧州盐碱地上的新气象
科技在进步,种田观念在更新。沧州广阔的盐碱地上,正发生着新变化……
4月9日起,河北日报推出《沧州盐碱地上的新气象》系列报道,回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讲述沧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故事——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沧州力量|沧州盐碱地上的新气象(上):新农人,“慧”种地
利用密植技术种梨,亩产量突破3000公斤;建立“合作社联盟”,抱团培育盐碱地上的蔬果特色品牌;用北斗种地,打造盐碱地上的无人农场……科技在进步,种田观念在更新。沧州广阔的盐碱地上,正发生着新变化。
变化的背后,有一群投身盐碱地的新农人。不同于传统农民,他们用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用行动回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打开了新视野。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沧州力量|沧州盐碱地上的新气象(中):新良种,让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沧州市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不断完善旱碱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创新培育旱碱麦新良种,做强种子“芯片”。如今,“捷麦19”“小偃155”“沧麦6005”等旱碱麦品种不断推广应用,让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沧州力量|沧州盐碱地上的新气象(下):新产品,引领新“食尚”
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近年来,沧州市依托盐碱地资源,持续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深加工,提高盐碱地农产品附加值,引领新“食尚”,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