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济源蔬菜种业花香全国:一粒“芯”种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探访全球最大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的崛起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5:49:00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吕健平 原中伟

2025年4月,豫西北的济源市迎来春耕高潮。在王屋山脚下的蔬菜制种基地里,金黄的菜花随风摇曳,村民们穿梭田间授粉、灌溉,一派繁忙景象。这里不仅是河南省最大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更以全国45%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市场份额、全球领先的产业规模,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截至2024年底,济源蔬菜制种面积近6万亩,年产值达5亿元,全产业链惠及1.2万农户,书写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传奇。

从“劣势”到“优势”:山区土地长出“金种子”

济源市山地丘陵面积占比超80%,土地分散、零碎曾制约传统农业发展。然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太行、王屋二山的天然屏障、充沛的虫媒资源,却为蔬菜制种提供了绝佳隔离环境。通过“变劣势为优势”,济源将“巴掌田”转化为保证种子纯度的“天然实验室”,发展出白菜、甘蓝、萝卜等30余类、超1000个品种的制种产业,其中十字花科种子占据国内市场份额45%以上,“全国每三颗大白菜种子,就有一颗产自济源”。

以绿茵种业为龙头,济源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农户按企业标准种植,种子由企业保底收购,亩均收入从传统作物的千元级跃升至4000元-15000元。邵原镇王岭村党支部书记邢宝军感慨:“有水浇灌的制种田,亩收入可达万元,是旱地的5倍!”

科技赋能:破解“卡脖子”难题,锻造“农业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济源瞄准种业科技短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突破“卡脖子”技术:2022年,国家洋葱育种专家吴雄团队落户济源,建成国内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筛选出60余个杂交组合,预计2025年推出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济源芯”洋葱品种,打破国外垄断。

数字化管理:蔬菜制种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控墒情、气象、病虫害,物联网技术覆盖5.6万亩基地;智能温室通过手机APP远程调控环境参数,育苗效率提升30%。

院士工作站引领:2013年成立的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攻克繁育技术,推动种子出口至美、荷、瑞士等20余国,年创汇超300万美元。

政策护航:水利与资金双支撑,激活产业动能

济源将蔬菜种业列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多维度强化保障:

水利基建:投资超20亿元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蓄水池、拦河坝等设施810处,铺设管网5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5.6万亩,彻底解决制种“靠天喝水”难题。

财政扶持:对土地流转农户连补三年,每亩年奖补200元;家庭农场按规模给予1万-3万元补贴;农机购置叠加20%地方补贴,推动机械化率超70%。

税惠助企:绿茵种业等龙头企业2023年享受免税优惠超465万元,税务部门“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释放政策红利。

乡村振兴:“美丽产业”富农兴村

蔬菜制种不仅带来经济收益,更重塑了乡村生态:

增收致富:柏木洼村人均纯收入从20年前的不足200元跃升至2.2万元,家家开上小轿车;坡头镇毛岭村种植大户张英杰承包百亩土地,年收入50万元,成为“新农人”标杆。

产业外溢:沿菏宝、二广高速形成近百公里“制种花海”,吸引焦作、洛阳等地农户加入,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发展基地2万余亩。

农旅融合:春季油菜花海、秋季丰收景观催生乡村游,2024年济源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43.5万人次,消费总额638万元,实现“种业+文旅”双赢。

未来蓝图:瞄准“世界种谷”,打造共同富裕样板

根据《济源蔬菜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5年全市制种面积将达7万亩,产值突破5亿元;2028年冲刺10万亩,建成国家级蔬菜种业集群。绿茵种业董事长侯三元展望:“未来要让家庭农场主成为乡村振兴中坚力量,培育高素质现代农民。”

从深山村落的试验田到全球餐桌的“种仓”,济源以一粒种子撬动百亿级产业链,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济源方案”。正如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所言:“蔬菜种业大有可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市场产值已远远大于粮食作物产值,济源已经形成种子企业产业集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