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城匠造让中国吉他走向世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10:33:00    

央广网荆州8月29日消息(记者邓子依)是什么让一把定价近6万元的手工吉他一琴难求?又是什么让一个老工业基地崛起年产值近十亿元的文化产业新生态?答案就藏在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的每一把吉他里。

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内的各式吉他面板(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8月28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全国唯一全品类高端木吉他生产基地——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解读小城匠造如何在国际高端乐器市场奏响“中国强音”,探访中国高端吉他的突破之路。

匠造 雕琢声音的灵魂共鸣

在桐馨乐器的恒温恒湿车间,工人们正俯身工作台,精细加工来自阿尔卑斯山的云杉木料。空气中飘散着木材的清香。每一把高端定制手工吉他,需经历数百道工序、耗时三个月方能完成。

制琴师正在手工制作吉他(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作为中国唯一全制程恒温恒湿控制的吉他工厂,桐馨乐器的生产车间始终将湿度控制在45%±5%,温度维持在25℃-31℃。“木材是有生命的,只有在稳定环境中才能发挥最佳声学性能。”桐馨乐器负责人汪锋华表示。

在工厂的手工法式虫胶漆工作室,油漆匠人汪娟正用软布蘸取琥珀色的虫胶漆,均匀涂刷、打圈于吉他面板。“每一把好吉他,仅上漆就需三十天,经手工打磨数百遍,直至漆膜层柔和、光滑、细腻、平整。”她告诉记者,这种源自欧洲的古典手工油漆工艺,能使漆面薄而柔韧,最大限度保留木材的振动特性,确保音色纯正。

制琴师正在手工制作吉他(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做吉他不是做木工,声音才是灵魂。”汪锋华轻拨一把刚完工的吉他,浑厚而富有层次的声音回荡在整个车间。“声音的控制必须依赖手工,要用手去感知木材的强度、硬度和发声特性,才能确保琴音精度。”

这位从松滋走出去又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带领团队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出中国高端手工吉他领域的“顶流”产品。其自主研发的“MONTOYA”双面板吉他,市场售价达5.98万元,更成为德国尼尔廷根国际吉他艺术节音乐会的指定用琴。

制琴师正在手工制作吉他(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如今,桐馨乐器月销高端吉他超过3000把,其中80%出口至欧美日等高端市场,打破了国产吉他长期局限于中低端的传统格局。

出圈 一座城的“吉他梦”

松滋的乐器产业正蓬勃发展,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民谣吉他品牌“伊司地曼”于今年8月中旬签约落户,将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高端乐器制造基地。

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内的吉他展示墙(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曾是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千年古县,文化深厚,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松滋市以吉他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城市转型,成立吉他产业发展中心,设立服务专班,并多次赴“中国吉他之都”贵州正安等地取经,聚力打造“龙头引领、链式发展、集群突破”的文化产业生态。

Abraham Wechter制作的高端手工吉他(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知名吉他制作大师Abraham Wechter的选择引人注目。“我参观过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的工厂,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对吉他工艺的极致追求。”这位曾担任美国知名吉他品牌设计总监的制琴大师,专注于手工制琴52年,如今,他将工作室迁至松滋,并携家人定居于此,在这座鄂西小城继续他的制琴事业。

民谣吉他演奏现场(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目前,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已集聚11家乐器制造企业,其中7家已投产,4家正在装修。2025年预计可实现产值8亿元至10亿元,3年内有望达到20亿元,园区满产后产值预计可达50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

制作完成的吉他(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如今,松滋制造的吉他远销近20个国家。从老工业基地到“中国吉他之乡”,松滋的转型之路,正如一把匠心制作的吉他:每一根琴弦都调得恰到好处,每一次共鸣都奏出时代新声。

编辑: 刘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