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06:00    

胡裕树,语言学家,“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编著有《现代汉语》《今日汉语》《大学写作》等,曾担任《辞海》编委兼语言文字分科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兼语法修辞分支主编、《汉语大词典》编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胡裕树等复旦大家曾在四川中路133号进行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参与点校二十四史

胡裕树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高中毕业于徽州中学,后因全国抗战辗转就读于安徽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1945年从暨南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古典文学的教辅工作,最初研究先秦文学,后转攻唐宋文学。上海解放后,胡裕树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开始讲授国文和理论文,后来教“语法修辞”,正式开始从事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62年,胡裕树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现代汉语》出版,此后多次修订,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1971年点校二十四史的工作重启,上海参与了《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的点校,复旦大学负责的是《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当时,胡裕树负责《旧五代史》的初标工作。据当时参与点校工作的陈允吉回忆,胡裕树先生的组织能力很强,能把每个人的工作安排得非常妥帖。胡裕树曾系统读过一遍《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他显著的特点是思路清晰,做事特别务实,对《旧五代史》的整理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这一版的“二十四史”点校本,不但有了标点符号,人、地、书名线,分了段落,还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了一些较好的版本,对一些错讹之处作了校勘。凡校改史文的地方,包括一些一时不易决断的疑难问题,也在每卷之末的“校勘记”中一一作了说明。

《旧唐书》和《旧五代史》的点校工作在复旦校园进行了两年之后,搬到四川中路133号。陈允吉回忆道:“1973年后我们被安排在四川中路的上海新华书店总店工作,中午胡裕树、顾易生、徐鹏等几位先生要睡午觉,我就去城隍庙逛一逛。”四川中路133号是原卜内门洋碱公司大楼,1923年建成,建筑师之一的格拉汉姆·布朗擅长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参与设计的作品还有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嘉道理爵士住宅(今中福会少年宫)等。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卜内门大楼改名为储运大楼,上海商业储运公司与上海新华书店总店在这幢楼内办公。

储运大楼 新民晚报记者 金晶 摄

把家安在复旦九舍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胡裕树先后担任复旦中文系的副主任和主任,以及语言文学研究所的负责人,他也把家安在复旦九舍77号。

1981年,胡裕树在其主编出版的《现代汉语》中增加了修辞部分。当时,他还主编了一套针对海外华裔的汉语教材《今日汉语》。此外,他还发表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构建》等文章。胡裕树在梳理总结汉语语法历史脉络,分析吸收国外语言学研究新成果,立足汉语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句法为基础,句法、语义、语用结合”的研究思路。这一语法理论,后来被学术界概括为“三个平面”,为汉语语法研究注入了活力。

汉语语法的研究始于1898年成书的《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的胞弟,晚清著名的外交官和学者。一个世纪之后,现代汉语语法学界的“八大家”被广泛认可,其中包括黎锦熙、王力、吕叔湘、胡裕树、张斌、朱德熙、邢福义、陆俭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