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古时候的元宵节为什么被称为情人节 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3-25 16:27:26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灯节”。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

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你不知道的有趣故事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据说,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

元宵节吃汤圆,其风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后来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如今,北方人称其为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古时候,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赐予未婚男女以相识的机会。在传统社会,礼制森严,年轻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于是,借着赏灯之便,一些整日待字闺中的小姐们会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青年男女绝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辛弃疾在《青玉案》中也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以,元宵节里充满了中国人的浪漫故事,算得上是中国的情人节了。

赏花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便命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晚,皇帝从深宫中走出,与民同乐。宋代,元宵灯会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舞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传说黄帝时期,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农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走百病 迎紫姑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上桥,称为“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灾。她们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迎紫姑占众事。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小朋友们别忘记了要吃元宵、赏花灯哦!元宵和花灯其实都可以自己制作,大家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过了元宵节,也就算过完春节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