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栖居昆明 全龄皆可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5:19:00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昆明世博园旁,67岁的天津退休教师顾长卫在枫桥尚院长者康养家园的露台上练习书法,墨香与花香交织;同一时间,28岁的数字游民张睿在秋酩山居的共享办公区敲击键盘,打字声与窗外的鸟鸣声彼此呼应。这两个相隔不足5公里的空间,生动诠释着昆明“全龄皆宜”的旅居图景。

银发青衿共逐居

提及昆明的旅居市场,银发群体无疑是主力军。每至秋冬,来自川渝、东北、江浙等地的银发族如候鸟般纷至沓来。

去年立冬前,李桂芳将东北的羽绒服换成了薄外套。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落地时,扑面而来的暖风让她感慨:“这温度,像老家5月的天。”她此行的目的地是滇池畔的古滇康养园,那里已有不少来自北方的老人提前“安营扎寨”。

“昆明年均温度1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对我这样有关节炎的老骨头太友好了。”李桂芳在电话里向老姐妹“炫耀”,滇池绿道上的晨练、海晏村的落日,成了她镜头里的日常:“原本只打算住1个月,结果一待就是半年。”

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一股新兴力量也在昆明旅居市场蓬勃崛起。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一种边旅游、边工作、边生活的新型旅居模式,昆明凭借自然环境更加优越、市场服务高性价比,吸引了众多青年人奔赴、扎根。旅居云南不是“银发一族”的专利,也让更多年轻人的梦想找到了栖息之地。

36岁的程序员张扬便是其中一员。一年前,他从广州一家互联网“大厂”辞职,到昆明开启“数字游民” 生活。每月不到3000元的房租、充满地方特色的小吃、老街巷里独具格调的咖啡馆,让张扬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依靠软件开发和自媒体技能,他每月有1万多元的收入,他说:“尽管不如在广州挣得多,但我过上了张弛有度的生活。”

同样选择奔赴昆明的,还有80后湖北籍自由撰稿人尹晓曼,她在鼓楼路“猫之邮局”花园公寓已居住了2个月。“对着窗外昆明百年滇越铁路遗迹写稿,我惊喜地发现创作和生活融为了一体。”她说。

像张扬和尹晓曼这样的旅居青年越来越多。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20岁至40岁的旅居者约占60%,昆明更成为去哪儿平台上“90后最爱去的城市”之一。

“旅居+”聚势赋能

从旅游“中转站”变旅居“目的地” ,昆明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以及包容多元的人文底蕴,有着吸引“留量”的底气。与此同时,针对不同旅居客群需求,昆明创新推出“旅居+”复合业态,如生态农耕旅居、数字游民聚落、非遗活化旅居等,形成文化传承、康养疗愈、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旅居生态,构建个性化深度旅居样本。

在嵩明,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旅居+农业”项目。游客可以参与农耕体验、采摘农产品,既满足了青年群体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又为银发族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

在安宁,云南首个“数字游民”人才驿站 ——BCC美丽龙山数字游民中心落地。中心以“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社会参与”的方式运转,为“数字游民”提供信息发布、资源对接、政策咨询、交流研讨、社群活动等平台和服务。

在石林,挖掘彝族《阿诗玛》叙事长诗、圭山红色文化等IP价值,开发沉浸式演艺、研学课程,并且组织举办 “石林欢歌、四季村晚”“天天火把节” 等特色文旅活动,让旅居客在体验彝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享受多彩旅居生活。

昆明旅居市场还积极拥抱新媒体,利用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旅游大V“蓝天学长”发布的“云南,是最适合旅居的地方”视频,吸引了大量青年关注。各地文旅部门和旅居项目纷纷开设官方账号,通过发布精美图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昆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特色旅居产品,提升昆明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昆明正以“春”为媒,用政策包容、场景创新与文化温度,构建“全龄友好型”昆明旅居生态。正如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树华所言,当一座城市能同时承载生命的暮色与朝阳,其旅居经济就拥有了穿越周期的韧性,昆明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找到“留下来”的理由。这或许就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生动的注脚。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婷婷

责编:毕群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