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辟更多纳凉区,清凉也是公共服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23:07:00    

近日,广东深圳持续高温,午间时段,有网友在地铁站内看到不少建筑工人在不影响出行的空地处,靠着墙根或坐或躺,没人驱赶,没人用异样目光打量。相关视频发布后,评论区中不少网友为深圳的包容点赞,“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建设者们回来看看以前工作的地方”,还有网友表示,深圳很多地铁车站内都有专门的纳凉区,还提供饮用水和椅子,来此纳凉的人能更舒适地休息。

炎炎夏日,如何改善生活体验?当然是到有空调的地方。夏天商场里到处都是人,其中有的人就是为了蹭空调,不过这种操作未必适合所有人。倒是那种空间够大且待起来没有心理负担的公共空间,就比如地铁站更合适。地铁是公共交通,在站内找个地方待一会儿,姿态得体、不妨碍他人,工作人员通常不会干预。

因为有需求,也因为有责任,所以,如今很多城市的地铁对“纳凉族”并不排斥,有的地方甚至干脆主动对接这类需求。比如划出专门的区域,引导市民集中纳凉,因为名正言顺,所以来这里歇息的人往往顾不得姿势是否优雅,躺的、坐的都有,也没什么心理负担,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一块“临时纳凉区”的招牌,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显得格外醒目,市民聚集于此,也算是一种特别的人间烟火气。

不仅是深圳,国内多数城市,尤其是中部和南方地区那些受高温“烤”验的,都在地铁站内提供了纳凉服务。而且这种做法已经持续多年,据媒体报道,有的地铁纳凉区配备了桌椅、儿童绘本和书籍等,还有母婴室、饮水机等,便民服务“拉满”。每年夏天,地铁纳凉区就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城市的人情味尽显,媒体感叹“这份尊重,远比空调更让人舒适”,相信所有路过的人,无论是否享受了纳凉区的清凉,对于这份尊重都有切身的体会。

看起来是地铁方面的便民尝试,但细想一下,这何尝不是公共服务兜底的一种做法?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家庭,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可能是高温补贴覆盖不到的人群,也支付不起空调的费用,要给他们带去清凉,最好的做法就是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事实上,除了地铁设置纳凉区,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其他做法,比较典型的是重庆,当地每年夏天都有一段时间开放防空洞供市民纳凉,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类似的公共空间较为丰富,据报道,今年重庆有40处防空洞向市民开放纳凉。每座城市的人防工程数量不一,但这样的思路的确逐渐得到认可,很多城市都在效仿。

还有哪些公共空间可以用作纳凉,可能需要有关部门好好做一下工作,梳理、挖掘一番,把空闲的公共空间整理出来,比如苏州就将一些党群服务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博物馆打造成了“清凉驿站”,让市民受益,夏天不至于太难熬。就像党政机关拆掉围墙,开放停车场、食堂和卫生间,本质上都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社会创新,也是一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样本。当思路得以转变,资源就能得到充分利用,公共服务的升级、城市文明的沉淀,也就水到渠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