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目标 谱写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篇章——六盘水市2025年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观察
人勤春早,万象“耕”新。
关乎一年之计的春天,正是“三农”工作谋划全年目标、统筹耕保粮安、推动业兴民富的关键时期。今年六盘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锚定省下达“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5万亩、产量64.8万吨”的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六良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奋力书写农业强市新篇章。

六盘水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现场
4月10日,六盘水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盘州市召开。这场“春天的动员”更是吹响了全市农业生产“冲锋号”。
补链强链,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
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关系着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初一公里”,是农业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项目建成后主要覆盖六盘水及兴义部分县区,有效填补了盘州当前农产品冷链流通中转市场空白,为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注入新动能。”在红果经济开发区,观摩团一行驻足于在建的冷链物流用房前,盘州市红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介绍,该项目总投资4.27亿元,占地面积97亩,预计2026年10月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

红果经济开发区冷链仓储物流项目建设点
“这个项目精准落实了全省经济工作要求‘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战略部署。”现场,六枝特区政府副区长江明权表示,项目既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更为新型城镇化筑牢根基,“我们也将依托六枝的资源禀赋,认真谋划一批‘5+3’项目。”
“凉都三宝”是六盘水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形成的165万亩特色产业矩阵中,水城区猕猴桃“吨产园”亩产值达2万元,全国首条刺梨纳米保鲜生产线建成投产,10.02万亩茶园从生产单元升级为文旅地标。接下来,立足“凉都三宝”产业优势,六盘水将聚焦生产标准化、加工科技化与销售品牌化三向发力,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增值”,让山地特色农业焕发新生机。
农机赋能,山乡田间奏响“智慧曲”
在丹霞镇铁厂村的春耕现场,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51岁的金正华熟练操作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精准完成播种作业。“目前我们村机械化作业覆盖面积有800余亩,省时又省力,成本还节省了三分之二呢!”这位有着5年经验的农机手话语笃定,“乡亲们都切身感受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

丹霞镇铁厂村春耕现场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体现。盘州以“良田出良产”为导向,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先在坝区和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实行“宜机化”改造。今年春耕生产投入近2.4万台(套)农机,完成机耕60.4万亩、机播10.47万亩。9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全面开展社会化服务,昔日的“镐锄交响”化作如今的“铁牛欢歌”。
“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靠着人力和畜力辛苦劳作。”农户们看向规整的田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2025年,六盘水将一体推进“改地宜机”和“改机宜地”,加强适宜山地特色农业机械装备的引进研究、生产制造与推广应用,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2%以上。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蹚出“富民路”
石桥镇以亮资源、亮环境、亮诚信“三张牌”叩开招商大门,村镇干部与“土专家”组成谈判专班赴外调研,精准对标引进贵州正宏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启动中药材种植项目。在梓木戛村,千亩基地雏形初现。“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带动80户农户就近就业,户均增收2至3万元。”石桥镇党委书记谢承瑾认为,因地制宜推进兴业强县富民,得把工作做在前面。

石桥镇梓木戛村平川梁子中药材种植基地
“产业振兴要谋定后动,把‘特色能量’释放在每一寸土地上!”钟山区南开乡党委书记袁志祥在观摩中感慨。
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效。当前,六盘水“1+3+N”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夯实,从六枝羊肚菌标准化种植到盘州刺梨精深加工,从水城高山茶旅融合到钟山凤凰菊成为城市伴手礼,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群众增收的景象,正在六盘水4个县(市、区)次第绽放。
眼下,水城发耳镇1.8万亩玛瑙红樱桃缀满枝头,直播间里吆喝声不断,订单正从云端飞向全国。六盘水以“特”破题、以“机”强基、以“链”增效,让乌蒙山区的田间地头,处处涌动致富春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
编辑 顾冰洁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